2o17年高考作文,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一卷范文

  • 高考作文
  • 2022-10-01

编者按:离2018年高考只剩下50多天时间了,为帮助高三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题情况,“一堂作文课”公众号将持续推送2017年各地高考作文真题解密及满分范文。每天一个省份,敬请期待!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cBejjmve3iSHMGNB-7-lA 提取码: hxcs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201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解读。

2017年高考作文

上海卷

高考真题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70分)

2017年高考作文成语典故素材一 乘风破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评分细则

议论类文体

一类卷(63—70分)

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一卷范文,语言通顺。

这篇作文题目是比较克制的。1.向对华留学生解读中国,重点在于“读懂”。2.挑选两三个关键词,关联在一起,去构成“中国”形象。关键词也比较多元,可选的词汇不仅仅带有“政治导向”更重要的是对“人文素养”要求极高。

三类卷(39—51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

①脱离题意;②文理不通;③全文不足400字,17年语文高考作文。

1.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2。

2017年高考作文八个常用主题素材 下面是八个常用主题素材,这些素材你在平时会很少见到,所以避免了和其他同学作文素材撞车的尴尬和因此拿低分的危险。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高考作文八个常用主题素材,欢迎阅读。 一、人格 1。

记叙类文体

一类卷(63—70分)

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符合题意,感情真挚,寓意集中,结构完整,情节具体,叙述生动,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

基本符合题意,感情尚真实,有一定寓意,情节结构基本完整,叙述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1—38分)

寓意虽然基本符合题意,但写人记事却与话题游离,情节不自然,内容单薄空洞,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

符合下列一项者:(1)脱离题意,内容单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2)全文不足500字的。

注意:

未写题目扣2分。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2o19高考作文满分文章。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去年对社会现象述评的命题形式,去年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进行分析,今年则要求学生对“预测”展开辩证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从命题形式上保持了稳定。不预设任何限制学生思想的判断,把价值观留给学生自己。

1、2021年 浙江卷:得与失 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全国乙卷:关于理想 新高考I卷:体育之效 新高考II卷:漫画谈对人生的看法 北京卷:真正的成熟/ 论生逢其时 2、2020年 浙江卷: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全国I卷。

作文题中包含两个概念:预测和变数。大致有三种立意:

全国高考满分作文800字(一) 对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满意,是爷爷的一幅肖像照片,家里人都说挺好,后来以那幅照片为蓝本又做了瓷版画,但与记忆中的爷爷相去甚远。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们身边八年,记忆如磐石,刻骨铭心。

1.赞成“预测生活”——或者出于迷信,盲目接受,自我判断力差;或者出于判断力太强,相信预测中是有规律的。多数人进行预测时,可能主要是为了增加确定感和安全感。知道生活的迷雾里究竟掩藏着什么,会让人心安定些。可以有“有预测才有前进的动力和路径”“机遇常留给有准备的头脑”“不能只是低头走路,还要抬头看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观点。

2.不赞成“预测生活”——人生充满变数,是不可预测的。对预测不以为然的人是基于什么动机呢?可能是认为不知道未来会更具挑战性,也可能认为人压根儿就无法确切地得知有关未来生活的信息。可以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变是生活常态,无法预测”“着力把眼前的事做好”等观点。

3.进行辩证思考——“生活不可预测却又应当预测”: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生活的变化常常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因此,生活的大部分是不可预测的;但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待生活,永远怀有预测美好生活的希望。恰恰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应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拥有强大判断力的人才能在变与不变中掌握人生绝对的主动权。

无疑,第三种立意高于前两种。但是无论哪一种,2018年高考作文o分,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都需要展开充分的论证。

审题误区

2017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是刘德亮。因为文章叫酒,却从没有酒字,还处处体现出了酒。《液体之火》让你,若梦若醒 飘飘欲仙,让天地颠倒 让世界旋转,把人类历史 浇灌的跌宕起伏,将琴棋书画 熏染的色彩斑斓。

这个题目的难易度适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谈谈自己生活中曾经出现过或者见识过的预测。比如算命先生的相面,股评家对股市趋势的推测,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对未来的预判和猜测,等等。所有这些之中,总有一些是学生可能经历或者体验过的。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写作至少能够保证基本的真实,保证可以进行最基本的思考。

实际写作中,学生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缺乏合乎逻辑的论证。应当讲,这个现象的论证阐述具有演绎性质。基本前提是由于生活中充满变数,所以有人热衷于预测,以确定未来,有人则相反。无论持怎样的观点和立场,与“预测”相对的“生活充满变数”这一事实是作文中无法回避的,无论我们是否“预测”,如何“预测”,最终都要回到真实而具体的现实生活。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忽略了这个“变数”的前提,导致了论证过程的不严密。

2.少了“我”的存在。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查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应采取的态度。有些学生仍然不能将社会现象与自己的经历、家庭教养、社会背景、学校教育等方面有机结合,缺乏对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关联性的思考,202o高考作文模拟试题及范文。作文中便表现为没有目标性,对未来缺少设定,更多的是随遇而安的态度,缺乏更高的思想价值。

标卷范文

掌握未来

上海一考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

人类从远古走来,一直对世上的一切未知抱有无限好奇。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情况下这些未知的探索意味着人类文明又前进了一小步,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二卷,但有时却有待商榷——这其中,就包括“知命”,即预测未来。古代,算命先生一度是烂大街的行业,甚至直至今日还有人习惯为家中小儿“算一卦”。然而现代社会中,相信预测的人越来越少,这与现代教育水平的提升及人们思想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一方面丰富人们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人拥有更加独立自主的人格。这意味着人们拥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具条理的规划,它们皆与“未知”二字相对,是已知的内容。在已知的前提下埋头苦干的人往往无暇费神预测,他们是实干家,奋斗的过程于他们而言比结果更有价值,无论成败,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他们都会满载而归……显然,这样的人对预测不以为然,他们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更乐意稳步走向那神秘的未知,亲手揭开它的面纱。人们常说:“成功,就是走在自己的路上。”何为自己的路?我认为,就是遵循计划,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泰然自若、不受外界影响地走下去——这才是“自己的”,“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迈出,我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来自我自己的意愿。”然而反观“预测”,那显然并非我们自身的能力,它是外界的力量。

那么,这种外界的力量会对我们人生的轨迹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预测,即预先推测。人们常会选择未知且不定的东西——如开头所说的那样,被好奇心驱使——来进行预测。在我看来,此时的预测其实是不自信的体现。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因为“人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这使得人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都变得沉重起来,我们的考虑不得不变得更周密、严谨,“放手一搏”也因此变得很困难。而预测,就好比给予人“再活一次”的权利,人们忽然发现那份选择的重量变轻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活得也更草率了?

恰恰因为只能活一次,灵魂的重量正在于此——我们因无法修正错误而必须肩负起的“无法回头”的责任,小至对自己的责任,大到对社会的责任。如果有了预测,一些人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我能知道结局,何必深思熟虑,又何必为后果担惊受怕?我错了也还能改嘛!而我想对他们说:你们已经在无形之中失去了掌握未来的资格。

无关是否真的能够预测,预测本身就已贬低了我们生命的价值。生活的变数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在变化、磨砺中成长。可预测却是一条风平浪静的捷径,助我们避开坎坷,也使我们逐步沦为被未来操控的、没有自我意志的躯壳。假使有一个提示框出现在我眼前,它问我是否要知晓未来,我的答案必然是:不!

阅卷现场

本文贴近生活,立意深刻,层层递进,思辨有力。内容上先破后立,整体上详略得当,论述充分,逻辑性很强。从外界的力量谈预测对我们人生轨迹的影响,从人格教育的角度谈“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从生命价值的角度谈掌握自己的必要性……最后得出结论——“问我是否要知晓未来,我的答案必然是:不!”掷地有声。

先睹为快

2.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购买完整版图书(纸质版&电子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