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苏轼的作文,苏轼的人生经历600字

  • 人生
  • 2022-09-16

北宋嘉佑二年,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参加礼部的策论考试,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欧阳修看了苏轼的作文后,非常赞赏,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苏轼的人生经历600字,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

后来苏轼拜谢欧阳修,欧阳修对他十分满意,多次声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就这样,关于苏轼的优秀作文,苏轼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战成名,成为北宋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

那么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为何能成为嘉佑二年进士考试的高分作文呢?

一篇应试作文,最重要的是什么?

主旨鲜明?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读过《东坡志林》,我心中的苏轼渐渐活了起来。我不是做学问的人,对他的兴趣不是因为需要,更多出自直觉的喜欢。我曾怀着无限的景仰,为苏轼咏过一首不成调的小诗。

都不是,写苏轼的惊艳文案,以上只是基本要求。

应试作文最重要的是写作的套路能符合主考官的胃口!

嘉祐年间,大宋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他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欧阳修的文章平白晓畅,最反对唐末五代以来的绮丽文风。

当时大宋文坛盛行的是辞藻华丽的四六骈文,韩愈、柳宗元一系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散句单行的新文体)则后继乏人。

作为韩愈忠实粉丝的欧阳修欲以一己之力扭转文风,他踏上北宋政坛后专门校订了韩愈的文集,刊行散发,大力鼓吹古文,并试图利用自己主考官的身份改变应试文章的文风。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遥望远处。

嘉祐二年那次考试,欧阳修对于文风华丽或者奇险的文章一律贬抑,专门录取写质朴古文的人——苏轼就是后者之一。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

据说当时还有叫刘几的太学生,文章开头就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词很是生僻,欧阳修就着他的韵脚直接批道:“秀才剌,试官刷”,就把这位同学给刷下去了。

再看苏轼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开篇同样是讲“圣人”,但是平实得多,放现在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都能看懂。

所以我们满怀善意地揣测:苏同学在考试前有没有研究过欧阳老师的文风呢?

毕竟想要华丽丽地写作,苏同学也不是没这个能力。

后来的我,读《江城子》,读苏轼与妻子伉俪情深;读《水调歌头》,读苏轼对弟弟深挚的同胞情谊,以及超然达观的襟怀;读《念奴娇》,读苏轼豪放词的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 直到现在,我开始读懂苏轼了,读懂了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文风可以平实,但论证的过程不能平淡。

文章举“尧不听皋陶之,而从四岳之用鲧”的例子,手法上类似讲故事,尧的态度前后变化,情节曲折,使文章如起波澜。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以苏轼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紧接着的议论,观点更是不凡。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写苏轼的作文700字,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这篇文章如要扣题,怎么写苏轼,主旨无非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宽仁减刑而已,苏轼万能作文素材,好比是春晚的小品,结局总要团圆,极难写出新意。

苏轼写了将近二百首为自我画像和雕塑各种人物形象的诗篇,几乎占了他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的《水调歌头》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地,造房,与农夫相契,苏轼的乐观已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

但是苏轼却在确保“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提出了新颖观点:“仁可过、义不可过”。这种新颖而不逾矩的观点,是很能吸引主考官的眼球的。

另外要注意,这里的论证已经开始用对称句式,虽然整篇文章是散句单行的古文模式,但是中间插入一些对称句还是非常提气势的。

据说梅圣俞读了这篇文章后向欧阳修推荐,认为有“孟轲之风”,我觉得多半就是指这这种利用对称、排比句来论证,层层气势叠加的文风。

清人刘熙载说“欧文优游有余,苏文昭晰无疑”。欧阳修的议论文也是论证严谨有气势,但绝不锋芒毕露。

相比之下,苏轼的文章(尤其是早期)就酣畅犀利得多,诗歌里的苏轼作文,所以欧阳修读完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

能让主考官读到“爽”的文章,岂能不得高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