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作文,中华民族一家亲500字作文

  • 团结
  • 2022-11-01

我跟老师是邻居

李 杰

我们家人口多,姐弟9人,我上学时,国家还没有改革开放,父母只有依靠在村里挣点工分养家,家里穷得叮当响。我是家里最小的女孩,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父母重男轻女,我们姐妹7个,有5个小学都没毕业,1个初中没毕业,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到两个弟弟身上了。可我又特别爱学习,能跌跌撞撞地考进了大学,这期间,我应该感谢我的老师,也是我邻居的金老师。

中华民族一家亲一年级作文1 民族团结一家亲。有一句歌词叫做“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这句歌词谁也不陌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朝开始,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金老师是朝鲜族,跟我家一墙之隔,两家关系处得比较好。金老师没有女儿,所以特别喜欢姑娘,他来我家串门时,就特爱逗我玩。后来,我上学了,还分进了他教的班级。我爱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为此,金老师特别喜欢我。可那时家里穷,没有上学的费用,为了能顺利地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放学了,我就去山上打草,在家里喂猪,还干家务,忙得不可开交,在父母面前也表现的特别乖,虽说是这样,可父母还是想让我早点辍学。

我上三年级时,父亲查出了癌症,家里像塌了天一样,本来就非常拮据的日子变得更加贫困,为此,五姐六姐相继辍学,因为家里实在是交不起她们上学的费用了。一天,父母跟我商量让我也辍学,我一听就哭了,“爸,妈,我要上学,我放学后会干很多活的。”爸也流泪了,“闺女,不是我们心狠,你上学的费用我们实在是交不起呀,况且你还有两个弟弟。”

我辍学后,除了帮父母干活,就是躲进屋子里哭。不久,金老师来到我家,一见到金老师,我哭了,我说我想上学。他看到我们家的情况,含着泪,从家里拿来钱交给父母,说大人苦点累点没什么,千万不能误了孩子,孩子还小,又爱学习,将来没有文化可不行,还是让孩子上学去吧。

这样,我又上学了。可父亲有病,母亲更辛苦了。看到父母这样,我心里总觉得欠他们太多太多,每天吃饭时,我总是吃个半饱,久而久之,我成了一颗豆芽菜。一次体育课,我昏倒在操场上,是金老师把我背到他家,让我吃了一顿饱饭,那饭吃得特别香,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饭,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五年级时,父亲到了弥留之际,当时,母亲为了给父亲治病,只好去卖血,学校里的同学们知道了,都瞧不起我,不跟我在一块玩,还常拿这事来折磨我。金老师知道了,批评了那些同学。那阵子,金老师每天都去我家,给我们送钱送粮,当时,父亲跟金老师说,小闺女能上学,多亏了您呀。看着父亲的泪,大家都哭了,是该感谢金老师,在我们家最困难时,他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了我们安慰,可无论大家怎样努力,父亲还是去了。

民族团结主题作文征文1 我是一名来自山东的转校生,第一次踏入56中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再加上闷热的天气,让本就紧张的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当老师将我带入教室,我做了 自我介绍 之后,便将我安排在一位长相清秀。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提现了民主团结的事情。正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

擦干了眼泪,我坚持要上初中,母亲流着泪说:“闺女呀,咱不上了吧,家里实在没钱供你了。”眼看着上学无望,我跪在地上求母亲,宁愿卖血也要上学,中华民族一家亲500字作文。这样,我也卖了一次血。金老师知道了,是他帮我又一次交齐了上学的费用,我才如愿地上了初中。为了感谢金老师,母亲把家里一只老母鸡炖好了,让我拿去送给金老师,金老师一看,生气了,“家里有母鸡可以下蛋卖钱,卖了钱可以交学费,怎么把它杀了呢?是为了感谢我吗?”我点点头,金老师对我说:“我一直把你当自己的女儿看,一个父亲给女儿做点事,难道是为了求回报吗?”

我上高中时,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也分了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学费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过了不久,听说金老师落实政策要回上海了,我心里一直沉甸甸的。送金老师走的那天,我说:“金老师,您去上海了,以后我怎么报答您呢?”金老师干脆地说:“考上大学。”目睹金老师坐上了火车,我扭转头,流泪了。

三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当我打电话告诉金老师时,金老师在那边已泣不成声了,我,更是泪流满面。

家乡“原始”风味追寻

李云飞

我的老家鲁甸县是一个回民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融合了各种文化,其中,“吃出来”的草根文化就烙下了家乡印记,令人难以忘怀。

村庄的石磨豆花

在文屏镇小冲社区,我的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做石磨豆花的高手,味道与众不同。奶奶对我说,做石磨豆花关键是把好五个环节:一是黄豆要好。好的黄豆颗粒又大又圆,味道正,肯出浆,做出来的豆花原汁原味。二是石磨要好。不同石料的石磨推出来的豆花会有差异,虽说不清什么道理,却客观地存在着。我想,石头可能也有味道,推磨时,石磨“牙口”的细微粉末会落入豆浆里,造成豆花口感的细微差异吧。三是火候要准。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还得精准地掌握对“火”的需要,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这样“点”出来的豆花才会是上品。四是石膏或卤水要好。这两种东西都是“画龙点睛”的必需品,质量差了“点”不出好豆花。小冲村一带,多数人家用石膏“点”豆花,但口感却不一样,才分出高低水平来。五是滤布要疏密得当。滤布“粗”了,虽豆浆出得多,但豆浆也“粗”,豆花不会细嫩;滤布“密”了,过滤出来的豆浆就会很少,达不到理想的数量。当然,也有农家为节省黄豆,直接把黄豆泡了推成浆,不过滤布,在铁锅里熬好后做成“连渣捞”,也很美味。

奶奶做豆花,通常要准备好一口大水缸,事先按比例把石膏化成水,倒入大水缸里,待豆浆煮好,连大铁锅抬起将豆浆迅速倒进去,不用搅拌,只需用草盖子盖上大水缸,不一会揭开草盖子,就见豆花已成型,用汤勺动一动,大水缸里的豆花晃悠悠的,很是诱人。若是想吃老豆花,用滤布铺在豆花上,再用东西压一压,豆花自然变老,老到可以用筷子夹起来。小时候,我吃惯了奶奶做的老豆花,总感觉豆腐脑吃起来不过瘾,找不到那种“嚼”的滋味。

小学生民族团结作文1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每当这首歌的旋律环绕在我耳边时,我就想到“团结”这个使人充满力量的词汇。“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这些 谚语 无不说明团结的力量有多大。

在耳濡目染下,我的叔叔继承了奶奶做豆花的手艺,但我却感到没奶奶做的好吃。前一久,我到昭阳区守望乡游玩,专门去本家一位农民老哥家做客,他做的豆花在守望集市上很出名,挑出去的豆花,城里人也会跑去买,半天时间就卖完。他听说我要去,特意留了不少豆花,我虽在他家吃到了一点过去石磨豆花的味道,但还是觉得有差别,没奶奶推的好吃。他说,用石磨推豆花,忙不赢也费事,电磨快多了,加之好卖,也就没动那脑筋了。他说,他家的豆花不动“手脚”,还算正宗原味,不像一些人家的豆花,虽卖相很好,但都“加工”过,很不地道。

中华民族一家亲,十三亿人同心共筑中国梦,那么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未来的征程中,只要我们中华民族十三亿人团结一心。

石磨豆花的“原始”风味,说白了就三个字“纯、香、真”,不用“雕饰”,人真货不假,透出来的是萦绕于脑际的传统韵味。

民间的香油茶

可能是日子好了,老家农村亲戚也嫌麻烦,抑或怕“三高”,少有人家再做香油茶,但那刻骨铭心的滋味至今飘香在我脑海里。

那时,一般人家都叫油茶,在农村特别珍贵,不少人家为了突出一个“香”,就叫香油茶。香油茶并不是菜油做的,而是牛油渣做的。说是“茶”,也没见着“茶”,只是很烫,为了降温,可以像喝茶一样转着“碗”吃。一大锅香油茶,一家七八口人,争先恐后,顾不了说话,只是“稀里哗啦”地吃着,像交响曲,特别动听诱人,顿时,整个房屋就会弥漫着香油茶特别的香味。

我的大姨妈做的香油茶特别好吃,那个油而不腻、甜而喷香的感觉,吃一口赛过活神仙。大姨妈嫁到文屏镇马鹿沟村后就远离县城的外公外婆,但经常徒步到县城,与家人团聚。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大姨妈家玩。她家人口多,我有好几个老表,与他们在一起,野趣很多。我去了,大姨妈就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几个老表也沾光。那种“吃”的享受不仅实在,而且亲情满满。我见过大姨妈炒香油茶的样子,她把麦面炒好后铲起来,放进大盆里候着,然后炼牛油,将油渣捞起。两件事都做好后,再把麦面和油渣混在锅里搅拌均匀后,再装在簸箕里冷却,放入盛器中保存,做得多,一年也吃不完。大姨妈说,麦面最好是燕麦,那种香味是其他麦面比不了的。牛油也最好是腰窝油,不要炼枯了,有点油水才更香。那时,别说农村人,就是城里人的吃食也是清汤寡水的,没有什么油水。也正因如此,有“油水”的香油茶就成了人们的钟爱。大姨妈不轻易煮香油茶,我去了才会煮。因此,几个老表都十分欢迎我去。

那时的马鹿沟村不通车。记得有一次,大老表从县城领我走路到他家,我人小腿短,觉得走了好长时间也没到家。不巧,半路还下起了雨,我们停停走走,还是打湿了身子。走到家,天都黑尽了,大姨妈见我冷得发抖,忙把小老表的衣服给我换上。我咳嗽了两声,她就用手摸我的额头,说我有些发烧。她翻箱倒柜,找到一颗药,给我服下,不放心地说:“也不知对不对路,我煮香油茶给你吃,逼逼寒气。”她撬开炉火,熬了半锅红糖水,加进油炒面,精心熬制香油茶。我记得很清楚,香气飘散开来,睡下去的老表们也爬起来,守在火塘边。香油茶煮好了,大姨妈给我舀了一大碗,民族团结400字优秀作文,老表们的碗里只给一小点。记得那晚的香油茶特别香,烫烫的,人人都呵着气,快速地吃。那种香法,可以说香进命里。吃完香油茶,大姨妈就安排我睡下。不知是那颗药的功效,还是香油茶的作用,第二天醒来,我全身轻松,感冒居然好了。

浓厚的罐罐茶

我的外公没有一颗牙,却偏爱喝罐罐茶,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喝茶,否则头就会昏。因此,外公的茶罐罐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作文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各民族辛勤劳动并快乐的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我们各个民族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外公很好客,老朋友不少,远近都有,到了鲁甸县城就会找他玩。外公的罐罐茶像今天的茶道,只是没那么讲究。外公会一罐又一罐地炕茶招待老朋友,他们一边喝茶一边悠闲地说话。外公不喝杯子泡的茶,说味淡不香,不过瘾,太浪费了。外公喝罐罐茶的习惯也是上辈人传下来的,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这样,民族团结一家亲作文一等奖。家里来了客人,外公就让到火塘边坐下,一边与他们说话,一边把空茶罐放到火塘上转动着烤。不需计时,外公心里有数,待茶罐发烫,他就抓一把茶丢进茶罐里,上下颠动着,这叫烤茶。然后,外公提起滚烫的水壶,往茶罐里冲水,顿时,一股浓浓的茶香就飘出来。外公一一倒进小杯子,分给客人喝。这样的待客之道,外公不断重复着,有时,他们伴着茶水聊到深夜。

民族团结·籽籽同心话题作文1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谁也离不开谁。正所谓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外公与客人喝罐罐茶时,我也经常在火塘边烧洋芋吃,虽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却感受得到他们喝茶的滋味,像品酒一样咂着嘴,美美的。外公很疼爱我,有一次,他见我好奇,倒了小半杯罐罐茶给我喝,我一喝才知道,这茶闻着香、喝着苦,像喝中药一样。可能我喝茶的样子难看,外公咧开嘴“哈哈哈”地笑出了声。也许是外公的罐罐茶太吸引人了,抑或是外公太好客,家里随时有一帮人围着火塘喝罐罐茶,接着吃饭。外公的家虽然开销很大,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作文800字,但外公领着徒弟们也找了不少钱,生活没问题。

在外公家,我喝罐罐茶的次数多了,才发现,那味道回味无穷,持久不逝。外公已离开亲人们几十年了,茶罐罐成了我永远的纪念!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施汝坤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是一首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心声的经典歌曲,也是昭通市民族中学师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进步写照。来自全市11个县(市、区)的汉、彝、回、苗等民族莘莘学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征文200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民族团结进步的花朵在校园绚丽绽放。

【民族团结一家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们是“民族之家”中的一份子,维护民主团结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与班里的同学要和睦相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昭通市民族中学是1981年全省首批新建的一所全日制、全寄宿制省定重点民族中学,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四百字作文。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培育民族团结之根、铸牢民族和睦之魂”的办学宗旨,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从建校之初的150人发展到3826人,其中初中学生609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短文,高中学生3217人,少数民族学生占60%。走进沐浴在阳光下的昭通市民族中学菁菁校园,初入笔者眼帘的是4根代表着回、彝、苗等民族标识的浮雕圆柱,甬道旁以红、黑、黄为主色调的橱窗展示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名人和历史渊源,宣传栏、黑板报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民族知识,让学生通过自我创造和学习的方式,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还将每年新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按照比例和汉族学生组成一个个班级,共同学习、共同住宿,增进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深厚友谊。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昭通市民族中学始终将民族团结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开展“民族团结”专题讲座,发放“民族团结常识”书籍,让各民族学子树牢“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篇一: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一家亲。有一句歌词叫做“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这句歌词谁也不陌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朝开始,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始终没有间断过。

民族团结作文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

丰富民族文化生活

昭通市民族中学坚持“让每一个生命都幸福”的办学理念,构建“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办学体系,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设置课程、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和进步;组建民族社团,广泛传播民族文化,每年开展一次民族文化艺术周活动,充分展示各民族学生文化艺术成果,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相互汲取文化精髓,补充学生的精神营养,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校园中,射弩、吹枪、抢花炮、磨磨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竞技比赛,让孩子们的笑容无比灿烂;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将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沐浴在民族团结春风下越办越好的学校,昭通市民族中学教师张庚春说:“学校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一则让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二则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业余爱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长才干,德艺双馨。”

助力民族学生圆梦

昭通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落后的贫困山区,生存环境异常恶劣,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昭通市民族中学始终把抓牢抓实少数民族学生救助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差别化民族政策,每年均按各县(市、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学生情况,降低门槛、降低一定分数招录各少数民族学生到学校就读,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和进步;不折不扣落实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政策,在让全体学生享受国家有关政策资助的基础上,民族团结一家亲关于一篇文章,对初、高中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每人每月分别再给予167元、8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通过开办“珍珠班”“麒麟班”、爱心捐款、“1+X”结对帮扶等形式,尽最大可能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困难,既保证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又让他们理解“感恩社会、奉献爱心”的真谛。各类助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为诸多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铺就了上学路、成长路,成就他们的梦想,放飞他们的希望,“学”梦成真,更激发了他们对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正如高中二年级215班学生杨元闯在他的民族团结主题作文中所写的:“我们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只有各民族互帮互助、团结进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顾多年的办学历程,一路走来,民族团结已然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走进昭通市民族中学,并扎根在师生的心中,开花结果,吐露出一派芬芳。随着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十进十促”活动的深入开展,昭通市民族中学这朵民族团结之花,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审丨马燕

校对丨彭晓雨

广告咨询丨0870—3191969

@昭通日报 微信团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