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作文200字,简单的童年作文200字怎么写

  • 童年
  • 2022-09-24

口‬述‬:静‬思‬

童年生活,就像淙淙流淌的小溪,而一件有趣的小事,就仿佛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不时从水中跳跃……在这许多趣事中,我最难忘的是这麽一件事。六岁时,我住在昆山老家,我家隔壁是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个张老头。

执笔:李存德

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我一定要过得开心一点。 早晨我一直在床上休息睡到8点多,养足了精神,以便再去玩得更好。因为昨天天气预报说要下雨,我已经决定了要去天河公园玩。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简单的童年作文200字怎么写。白驹过隙,不觉60多年过去了。闲下来,回忆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令人感慨万千。顺手撷釆几幅难忘的片段,以纪念那些远去的、不再回头的美好时光。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叶挺街(今东风东街)

东关李家街



卖麻汁的老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父亲在潍坊叶挺街(现东风东街)与李家街交叉口西北侧的油脂公司,母亲在李家街上的织布厂工作。家中除了父母外,我还有一个大我五岁的姐姐。

当时我们住在东关苟家巷,是一处只有两间居室的临街房。那时我虽然年龄很小,但我仍然记得: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便会有一个头戴苇笠,身穿油乎乎蓝黑色的对襟上衣,脚穿旧布鞋,黝黑的脸上写满沧桑,身体伛偻的老人,手推“二把手”车,准时来到我家门口。车上一边一个“油鼓子”,分别盛着香油和麻汁。老人停下车,便大声吆唤着姐姐的小名,姐姐听到后,急忙拿起一个印有蓝色和平鸽的茶碗,快步出门,来到车前。老人便用一个长把铁勺子,从“油鼓子”里舀出一勺麻汁倒入碗中。

1.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多姿多彩,童年里发生的趣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其中最亮最耀眼的还是那一颗。那时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妈妈已经睡熟了。那时我才四岁,没什么好玩,在房间里瞎溜达,不知怎么的就来到了镜子前。

姐姐拿回来,把茶碗递给早已坐在炕前等着的我,我把茶碗放在腿上,用馒头沾着麻汁吃,那个香啊真是沁透心脾,令人欲罢不能。记得偶尔老人来迟了,我会拿着茶碗,坐在门口,等待老人的到来。从那到现在,六十多年过去了,感觉自己再也没有吃到如此浓香好吃的麻汁,这也许就是让我念念不忘的原因吧。

东关南魏家巷

严格来说,我的童年还没有结束,因为我还没有过十二岁生日。可是,我觉得我的童年早在一个月前就结束了,因为:上了初中,玩的时间就少了,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因此,我认为:我虽然还没有过十二岁生日,但是。

愚蠢的事。多么有趣的童年世界。它是多么好玩,愉快的回忆!它们像一串串风铃,微风一吹就发出银铃般的响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大笑个不停。它们也是一个七彩色的梦,这场梦是我快乐无比,令我一生难忘!



叠纸燕子

我3岁那年,父母把我送进了幼儿园。幼儿园设在东关南大街路南,玉露春澡堂的东侧,是由民房改建的,生活及娱乐设施十分的简陋。记得当时幼儿园里只有两位老师,其他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阿姨。

两位老师负责教我们学习汉语拼音和一些简单的文字及数字。因为没有专门的娱乐场地,平时老师会带我们在院里的空地上,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或学唱一些简单的儿歌,童年的日记200字。

记得那时我最喜欢做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桌子上叠纸燕子、小狗和盛东西的纸盒子,常常一叠就是一、二个小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或许当时折叠出来的东西,记录和承载了太多我纯稚的童趣和欢乐,所以至今仍然对此情有独钟。平时不仅常折一些盛东西的纸盒子,而且碰到一些好看的包装盒子,总是舍不得扔掉。存的多了,占据了家中的空间,常常引起家人的不解和埋怨。

1907年东关测绘图《潍县乡土志》

1937年东关绘图《潍坊市潍城区历史地图集》



带奶牛图案的饼干

幼儿园的阿姨们负责做饭和生活方面的事情。记得那时饭食是以粗粮为主,细粮吃的比较少,吃的菜也是大锅菜。因为我从小吃饭就细,吃惯了家里的饭菜,来到幼儿园还真有点不适应,所以每次都吃的很少。

童年趣事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记得小时侯。

在幼儿园里,大概每星期只有一次能喝到牛奶,吃到饼干。记得我们一个班20多个小朋友,坐着小板凳,围在一个长方形的桌子周围,每人面前一个搪瓷碗和一个铁勺子,等待阿姨给我们盛牛奶,分饼干。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吃的饼干是方形的,中间还有个奶牛的图案,每次每人只能分到三至四块。

那时幼儿园里没有浴室,我们洗澡也非常简单。洗澡时,两个阿姨分别坐在两个大水盆旁边,我们脱光衣服,不分男孩女孩,排着队走到阿姨面前,阿姨从盆中舀出水,从头往下浇,然后打上肥皂,先洗头,再洗身上。洗完后,再走到另一阿姨面前,她用水再给我们冲上二、三遍,至此就算洗完澡了。

东关鱼市街



隔窗看“谭老板”

回忆当年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件事情,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小伙伴们隔着窗看“谭老板”了。

提起疯子“谭老板”,当年在我们东关一带是人人皆知的。他常年在李家街、南北下河和南大街一带游荡。每当他来到南大街,小伙伴们便会一窝蜂地跑到窗前观看。只见他身上穿着一件破棉袄,从头到脸,浑身都脏兮兮的,两只手被绑在身后,嘴里还不停地咕囔着,不知在说些什么。他在前面走,身后总是跟着一大群孩子。有些孩子一边嘲笑他,一边拿东西打他。他有时躲避,有时去追那些打他的孩子,却又追不上,惹来孩子们一阵阵哄笑,童年作文200字免费。

我伏在窗口,怯怯的,疑惑不解的看着他,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后来听大人们说,解放前他原是东关商业区一个钟表店的老板。有一天夜里,他的钟表店被当兵的洗劫一空,从那之后他便精神失常了。不仅到处乱跑,而且还经常动手打人。他家里人不让他出门,但又看不住,只好把他的双手绑在了身后。还有人说,后来绳子也绑不住了,便给他带上了手铐。知此来龙去脉,丝毫没有觉得他的那些行为有多么的可笑,反而有一种悲不自胜的哀伤涌上了心头…

北下河街



班主任王老师

1960年下半年,我报名上学了,学校是东关李家街小学。李家街小学本部位于东关李家街的中段路西,临街是一幢座西朝东的二层青砖楼房。

进学校大门,迎面是一幢影壁墙,过影壁墙便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全院大约有六、七间上课的教室,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在此上课。李家街小学除了校本部,另外还有四个按年级分别上课的教学区。其中:李家街两处、鱼店阁子和东关前所各一处。

我的一、二年级都是在东关前所街校区上的。前所街东西走向,校区位于街中段稍偏西的北侧,临街也是一幢二层楼,记得楼前有好几层高石头沿。校区分前后两个院。那时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差,连上课用课桌和椅子都需要学生自己从家中带去。记得开学第一天,是母亲搬着我家老式的四方形高板凳,我拿着矮板凳,一起到学校报到的。

那时年龄小,对学校的人和事,没留下多少记忆。不过,迄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们班的班主任王老师。不光是因为王老师对学生负责,教学认真,还缘于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使我对王老师的记忆更加深刻。那是在刚入学不久,我穿着父亲从外地给我捎来的四眼黑皮鞋去上学,心里美姿姿的,因为那时很少有小孩子穿皮鞋的。可能是哀乐相生吧,有一次我上厕所,不小心把一只脚掉进粪坑里了,王老师闻讯赶来,顾不得脏臭,一把把我抱起来,快步走到压水井前,压水帮我一遍一遍地冲洗,一直冲洗到没有臭味为止。当时虽然有点心痛我的皮鞋,但是王老师帮我冲洗的情景,却牢牢的记在了我的心里。

三元阁(绿瓦阁)主殿还在。《见证岁月》

绿瓦阁旧址,主殿已拆除。



在“绿瓦阁”上课

小学三年级我是在鱼店阁子上的课。鱼店阁子位于东关鱼市街西首,又名绿瓦阁,以楼顶覆盖青绿色玻璃瓦得名,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33年),是东关“七楼八阁”中,最有名气的一个。

当年我们是从绿瓦阁下面宆洞南侧的一个院门进去上课的。门是双扇的黑漆木门,听说以前绿瓦阁里的方丈都是从此门进入的。进入后是一个四合院,有南北两殿,东西两厢。虽然南北两殿各有三间房,但北殿是大雄宝殿,比南殿高大了很多。

据说以前南殿供奉龙王爷、马王爷和送生娘娘等。北殿奉祀关公,殿内关公彩塑迎门,左为关平、右为周仓立像。东西山墙下横列的平台上,分立着关公手下八员战将。在后墙与东西山墙上塑有表现关公一生传奇的微塑群像,其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令人惊叹,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山塑”,是绿瓦阁最为精彩的部分。

姥姥她们回来了,看见我的狼狈样,不禁哈哈大笑,问清原因,姥姥不仅没夸奖我,还训了我一顿,后来,我才知道除了鸡舍中的那只母鸡外,剩下的全都是公鸡。这就是我童年中一件有趣的事,它不仅好玩,还时时告戒我。

以上所说的,在我们上学时已荡然无存,空空的大殿里摆满了我们上课用的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桌櫈。记得当时我们同级,共有五个班在这里上课。北大殿既宽敞又明亮,上课条件比较好,而我们班上课的南殿,由于房子矮,釆光不好,我的童年作文200字,遇上阴天,房内黑洞洞一片,连书上的字都看不太清楚,所以有时我们还会在院子里写作业。

那时我们出操、上体育课大都是在院内进行,有时遇到多个班上体育课,院内排不下,老师便领我们出院门,沿鱼市街南侧的平台路,向东行至杜家过道路口,然后右拐顺杜家过道往南走,再拐二个弯便来到一个空地,也叫“场园”,我们会在那里出操或上体育课。当时的杜家过道四通八达,往北通鱼市街,往西通西马道,往南可到东关九曲巷。九曲巷往西通北下河,往东通李家街,所以这一带就成了我们,特别是男同学放学玩耍的好去处。

东关西马道



难忘的“一巴掌”

四年级我们是在李家街上的“家庙”校区上的课。家庙位于李家街与前所街丁字路口以南路东面,鱼市街的斜对面。

记得我们上课,是在一个立有四根高大圆柱子的庙堂里面。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家庙是什么,更不知道这里是谁家的家庙。以后才知道家庙即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不过,迄今我也没弄清楚,那里到底是谁家的家庙。

在家庙上课,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我们上课用上了真正的课桌课椅了。桌椅可能是高年级替换下来的,虽然有点破旧,但比坐矮板凳上课好多了。在这里上课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的事情。

当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是闫老师,她的儿子也在我们班里,而且还与我同桌。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题,由于我的粗心,把一道简单的题做错了。闫老师到我的桌前检查发现后,生气的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话音未落,突然抬起手,劈头就给了我同桌一巴掌。当场就把我惊呆了,不知所措的望着我的冋桌。等我反应过来,一种强烈的自疚感涌上心头,火辣辣的脸,瞬间涨的通红。

我知道闫老师恨铁不成钢,不能打我,只好打自己的儿子。这一巴掌虽然打在我同桌身上,但比打在我的脸上还难过。从那之后,我不仅很少出现因粗心大意而算错题的情况,而且还养成了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正是这个好习惯,一直影响和伴随着我,走过了漫长的人生岁月。

【篇一:童年趣事】 每个人的童年中都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我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在我童年中一件有趣的事情吧。在我小时候的有一天,爷爷给我买了一个小泥人,红鼻子大眼睛,有着小巧玲珑的鼻子。

九曲巷



挑水

我们家没有男孩,因为父亲长年出差在外,母亲干纺织厂三班倒,所以我和我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承担家务活了。记得从我三岁多起,家里零零星星的小东西都是我去买。那时候我们家已搬到南魏家巷居住,儿时的味道小练笔200字。

有一次,母亲让我去打酱油,我怕忘了,拿着瓶子,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嘟囔着:酱油,酱油。从巷子西头出巷子,过后窑湾街,刚走到观音堂西巷,因地上水多,一下子滑倒了。当时只担心怕摔破瓶子,结果爬起来之后,瓶子没碎,却忘了打什么油了。到了商店,鬼使神差的打上了洋油便回家了。母亲接过瓶子一看,哭笑不得,狠狠的把我训斥了一顿。

小时候干活,印象最深的就是挑水了。姐姐十岁左右便开始挑水了。那时距我们家最近的水井在后窑湾,来回也有200多米。有一次,姐姐去挑水,时间不长,被人送回来了。我出屋门一看,把我吓坏了:姐姐下巴全是血,衣服上也有不少血点子。忙问:这是怎么回事?来人说,是水井把子打的。那时打水是压水井,姐姐站着够不到压水井把子,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到。结果一下子没摁住,被翘起的井把子,打的下巴鲜血直流。

在我十岁多的时候,我也开始挑水了。那时个子矮,担杖搁在肩上,水桶刚刚离地。挑空水桶都晃来晃去,甭说是挑水了。常常挑到家,两只桶里只有小半桶水了。有了姐姐的教训,我打水时,不仅十分小心,而且也不逞能,碰到有大人和男孩时,会恳请他们帮忙压水。

那时我们班里有一个比我大四岁的女同学,她年龄大一些,比我们知道的事也多,所以常常在一起玩耍。每逢寒暑假她都会到我们家里写作业,有一次她看我挑水这么费劲,便说:我帮你去挑水吧。我说:不用。她笑着说:我有个条件,我帮你挑水,你帮我写作业。我一听,非常高兴,便爽快地答应了。从那之后,她会经常来我家帮我挑水,我每次都开玩笑地说:来,我帮你写作业。她笑着说:我的作业早写完了…

“票证”与“抓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十分紧缺。因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对部分商品实行计划分配、凭票供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各种票证应运而生。每家每户都有购粮本、副食本、煤本等证。除此之外,还有粮票、油票、肉票、布票、棉花票等等。甚至香烟、肥皂、火柴等简单的日用品都需要凭票购买。

除票证之外,对一部分供应比较紧张的非生活必需品,按一定比例发放购货券,实行凭券选购。比如大到自行车、手表,小到钢精盆、洗衣盆等等。记得这些商品对居民的发放,都是由居委会负责,釆取划片分组和抓阉的方法进行发放。我们家小胡同内共有十几户人家,划为一个小组,各家出一个人抓阉。每逢抓阄,母亲总是让我去抓,说我手气好。说也奇怪,每次我都能抓到,从未空手而归。

那时购买紧缺的商品,除了要用票证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排队,二是不能挑三拣四。我们家父母都上班,排队购物就成了我们姊妹俩“不可推卸”的任务。每年冬天买白菜,都是我们排队去买。

姥姥她们回来了,看见我的狼狈样,不禁哈哈大笑,问清原因,姥姥不仅没夸奖我,还训了我一顿,后来,我才知道除了鸡舍中的那只母鸡外,剩下的全都是公鸡。这就是我童年中一件有趣的事,它不仅好玩,还时时告戒我。

当时供应我们这一片的“菜组”,设在东关苟家巷与前所街交叉口的西北角。排队买菜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在一起,不时传来买菜大妈要求售货员给“拿几棵硬实的”声音,售货员根本不理,坚持顺着菜堆拿,然后放在地称上的筐子里过称,称好后便倒在地上,吆喝买者赶快拿走,接着再称下一份。给我们家称完后,我和姐姐先把将近200多斤的白菜,一棵一棵搬到外面的空地上,然后由我看着,姐姐用小推车,一趟趟把白菜运回家里。

“三只鸡、一个猪头”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买年货,好像是在1966年初。当时虽然“生活困难时期”已过,但有些商品还是比较紧缺的。

记得那天凌晨3点刚过,母亲便把我叫起来了,让我穿上棉袄,带上围巾,到若飞桥(今亚星桥)东头南面的肉食店排队买年货,并特别嘱咐让我买猪头。原来那天肉食店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或一个猪头,或二只鸡。我想买鸡,但母亲坚持让我买猪头,说是猪头是过年的传统食物,除了可吃外,还是祭祀用品。

初冬凌晨的三点多钟,天还是黑的,我心里像是揣着兔子,借着路灯的光亮,壮着胆子,一路小跑来到肉食店门口,那里已经有人排队了。我排上队数了数排在我前面的人数,只有十几个人,心想这次肯定能领到票了。那时肉食店卖此类东西,可能是按东西的多少,或者是为防止拥挤,都是在开门前先发票,开门后买者再凭票购买。

到了早上七点,肉食店开始发票了,我往后一看,此时领票的人已经排成一条长龙了。因为我排的比较靠前,所以很快便轮到我了,发票的人看我是个小女孩,便问我:小朋友,你要什么票?我说:猪头票。在我接过猪头票的同时,向前探起身子,小声向发票的人说:叔叔,我还想要鸡票。他抬头看了看我,一句话未说,便把鸡票塞到我手里了。我高兴的说:谢谢叔叔,便跑开了。

童年趣事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说起童年,倒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记得那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当我查看鸡票时,发现竟然是三张,心里真是太高兴了。我把三只鸡和一个猪头买好,装进袋子,费力地背起往家走。背不动了,就放在地上拖着走。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袋子下面已经磨破了。打开袋子,全家人一看,全都惊呆了,高兴得问我:怎么能买这么多?我只笑不答。

可能因为我从小长的乖巧,有礼貌,好叫人的缘故,所以十分惹大人们的喜爱,办起事情来就比较顺利了。不过,童年趣事作文免费,令人难忘的是,那一年我们家确确实实的是过了一个“肥年”,直到出了正月十五,做的东西还未吃完,这在那个年代里是十分难得的。

父亲

在我童年时期,父亲一直在市油脂公司工作。公司主要负责按计划收购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的半成品和成品。

每当收购季节,父亲总是天南地北的长时间在外出差。他业务能力强,对收购的产品划等定价十分合理,深受产品供应方的赞赏。听父亲讲,南方苏杭等地好几家粮油公司多次邀他留在当地,无奈家乡情结的牵绊,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为此至今我心里仍在暗暗的责备他,没有把我们一家带到美丽的江南水乡。那时候我们总是盼着父亲回家,因为他每次回来,总会带回我们从来没见过,没吃过的好东西。

父亲身高一米八左右,面部带有欧美人的特点:眉弓高,眼窝深,目光深邃。印象中他一年四季,肩上总是披着一件大衣。冬天披棉的,春夏披单的,就连骑自行车,也不会把胳膊穿进大衣袖子里。父亲从小读过书,成人后当过小学教师,文化水平比较高。他性格开朗且爱管“闲事”,路遇不平事,总会上前干预。碰到不听劝者,他还执着地将人拉进派出所进行评理。

父亲口才好且十分健谈,走到哪里,身边都不乏听众。有一次来信说,他下午到家,可眼看着天快黑了,也不见他的身影,童年的快乐作文400字。母亲让我去巷子头迎迎他。我还没到巷头,就听见了他的“高谈阔论”声。远远望去,只见他站在一户人家门口的台阶上,手足舞蹈地与身边的人抵掌而谈,童年趣事200字满分作文,前把和后座上都载满东西的自行车停在路边。父亲个子高,老远就看见我来了,只好意犹未尽的停住话音,向听他说话的几个人摆了摆手,便推起自行车与我一起回家。

父亲推着车在前面走,一边走,一边向我问起家里的情况,我虽然嘴上应答着,眼睛却一直盯着自行车上鼓鼓囊囊的提包,忍不住上前摸摸提包,问父亲:“这次给我们捎什么好东西”?父亲笑着说:“保密,到家你自己看吧”。我忙答道:“好来”。

此时,胡同中间的那盏路灯亮了,我蹦蹦跳跳地跟在父亲后面走着,想着又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心里那种高兴的劲儿就甭提了…

父亲和母亲的旧影

李存德:男 ,山东青岛人,现居住潍坊。文学、音乐和摄影爱好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