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赎人子路受牛作文?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可以用两个材料做一个对比。那么,子贡赎人子路受牛作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这是佛家的悟道之言.因为无数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综上所述: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现象与本质》
望穿心灵的迷雾
为什么干瘪,瘦小,无光的种子能长出饱满、金亮的玉米,而饱满、金亮的种子种出的玉米却大幅减产呢?因为决定玉米品质的不是种子的外观,而是种子内部的基因,基因才是种子的本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所以要想明静通达,就要有双望穿心灵迷雾的慧眼。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子贡重金赎回鲁国人质却拒绝赏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救了落水儿童并接受了对方的一头牛,孔子反而表扬了他。众人不解,孔子解释说,子贡富有,不在乎这些钱,可这却让那些也想赎人却又不富裕的人左右为难;子贡接受了牛,会使更多的人因此行善。孔子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他那智慧的双眼穿透了心灵的迷雾,才能到达圣人之境界。
做事如此,待人亦然。
西晋时左思相貌丑陋,天资驽钝。因此备受他人的轻蔑,歧视。左思却在众人的讥笑中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到二十岁时,他决心写一篇《三都赋》。当时的洛阳才子陆机听闻此事后,大声讥笑左思说,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糊酒盖。可是当左思的《三都赋》发表出来以后,不仅陆机哑口无言,而且时人竞相传阅,洛阳纸贵。正所谓人不可貌相,众人起初只注意到了他的外表,却忽略了他的勤奋本质,直到《三都赋》发表才幡然醒悟。
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看道德与社会激励
“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是两个经典的道德故事,它们分别讲述了子贡和子路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不同做法,以及孔子对此的深刻评价。这两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理解道德与社会激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子贡赎人与道德标杆
在“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子贡赎回了被诸侯当作臣妾的鲁国人,却拒绝了鲁国政府的奖励。孔子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子贡的做法虽然高尚,但会损害社会的道德风气。因为子贡的拒绝,使得其他鲁国人在赎回被掳的同胞时,如果接受奖励,就会显得不如子贡高尚。这种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他们望而却步,不再愿意参与赎人行动。孔子指出,接受奖励并不会损害子贡的道德品质,反而能够激励更多人去做善事。
二、子路受牛与正反馈机制
相比之下,“子路受牛”的故事则展示了正反馈机制的积极作用。子路冒着生命危险救起溺水者,被救者为了感谢他,赠送了一头牛。子路坦然接受了这份礼物,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子路的接受,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做好事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正反馈机制能够激励更多人见义勇为,因为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物质上的补偿和精神上的满足。
首先要明白怎么写,你站在谁的立场上,考试的正道是写,孔子的立场。
其次,你要写的是什么题材,是议论,是叙事。
切入点在于孔子的弟子因为彰显自己品格魅力,而不考虑后果,这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你可以自由描述,这个弟子没有报账的原因,他犯了什么错误,引用孔子的话,来进行深入评论。
最后描写这个弟子该怎么做,给他来一个结局,这个弟子后来应该是去报账了。
助人应该得到奖励
虽然现代社会处处提倡着助人为乐,助人被看做是高尚和值得表扬的,如果说某人是为了奖励而去帮助别人似乎他所做的一切就没那么高尚了,他的人品也会被人质疑,因为人们觉得给他的赞美便是对他精神的嘉奖,这就足够了。
当然助人应该得到奖励也是应该就情况而论的,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要去索求奖励,也不是什么情况下都不索求奖励就是对的,很多的时候都应该是以大局为重,记得《吕氏春秋》记载的那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给子路一头牛,以表谢意。子路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很昂贵,于是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子路不应接受别人的感谢,这不是高尚的君子行为。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子路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地接受。也许该国就会有更多的人舍己助人了。”
第二个故事是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却没有去国库中报销。大家由此称赞子贡是君子,而孔子说:“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以上就是子贡赎人子路受牛作文的全部内容,“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是两个经典的道德故事,它们分别讲述了子贡和子路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不同做法,以及孔子对此的深刻评价。这两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理解道德与社会激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一、子贡赎人与道德标杆 在“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