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关于孝的作文结尾,关于孝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 作文大全
  • 2022-11-04

特别分享:一篇演讲稿好多人都在收藏,将来可能会用上!涨知识:中国梦,孝先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兄弟姐妹,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给自己找的题目有点大,肯定讲不透彻,再者,我的普通话不标准,舌头总不听大脑的,所以,大家就凑合着听老黄瞎说吧。

说起道德,国人其实在几千年前就找到了解决道德问题的金钥匙——那就是一个“孝”字。组成中国文化的儒、释、道的共同观点都是: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更是道德的根本。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仅从儒家文化的视角来解读一下我们传统的“孝文化”。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由此可以看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苏东坡在《司马温公行状》一文中则说:“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以孝修身,乃做人之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我要说,实现中国梦,宜从孝道做起。中国梦,孝先行。

我今天想从四个侧面向大家汇报一下个人对“孝道”的理解与感受:

孝话题作文 篇1 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应该孝敬父母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不孝的杀伤力无人能敌

何为孝,何为不孝?一直以来,都困惑着不少的人。那是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对“孝”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了尽量把问题讲得有条理些,我今天的话题先从“不孝”开始。

●古之不孝有三。

关于“孝”字,民间流行有许多醒世的格言短语,其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算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了。古人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舌头从一开始就在和我捣蛋,我又不会PPT啥的,只好再费费口舌解释了)

古人的所谓三不孝,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一是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是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外出工作挣钱供养父母;三是不娶妻生子,使先祖断了香火祭祀。

这三不孝中,无后为何被特别强调呢?因为,“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当时,孝的含义有二:一是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二是传宗接代。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有了绵延不绝的子孙,逝去的先祖才能永享后世香火。

关于孝顺作文1 说孝心,先从“孝”这个字说起。“孝”这个字十分有意思,“老”的上半部和“子”在一起,我认为这个字的含义是子女们都在老人的身边,与老人心贴心。“孝”是流传千古的中华传统美德,古人云。

其实,孝与不孝的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但是,万变千化,也难其宗。

人之不孝,禽兽不如。人们常说的,不交不孝之人,不做缺德之事,意即如此。

普及了一下古人所谓的“三不孝”后,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就是——

●孔融之死。

说到孝,从古至今代有楷模,比如收进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孔融让梨》,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孝长爱亲的少年道德模范形象。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少年,他的结局却出人意料。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续汉书》。让梨之后的孔融,又干了几件露脸事,又为他增分不少: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1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儿女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13岁时,孔融的父亲逝世,他“哀悴过毁,扶而后起”,他哀痛得差点挂了,走路都要人扶,因此再度入选年度孝顺楷模。

16岁时,他哥哥的一个朋友因罪被通缉,投奔孔家,孔褒不在,孔融自作主张地收留了那个名叫张俭的通缉犯。事情败露后,兄弟二人和孔妈妈“一门争死”,结果,朝廷只治了他哥哥孔褒的罪。哥哥的死,又一次成就了孔融。《后汉书·孔融传》总结说,“融由是显名”。

可是,成名成年后的孔融却变得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有了荣誉的光环,权力地位也随后赶到——孔融成了诸侯们的抢手货,大家纷纷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了。

直到司徒杨赐请他出山,他才欣然上任。杨赐派孔融代表自己去拜访新晋大将军何进,何将军门前的保安有些不懂世事,没有及时通报,让他多等了一会儿,耍大牌是他孔某的专利,他怎能接受被人怠慢的耻辱呢?于是,他转身就走人。何进也不爽啊,你丫狂个屁呀!就派剑客刺杀孔融,没想到那个剑客却是个良心杀手,他对何进说,孔融现在这么红,你杀了他就是与全社会的正义为敌,还不如利用他,以礼相待,将军的贤名会因此远播。何进不愧是大将军,能从善如流,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关于孝的作文开头和结尾。孔融看似是被重用了,其实被架到火炉上了,所以,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心地认为,何进的举荐,是居心叵测的。

按说,一国之相那绝对是个可以一展才华的平台,但是,孔老师却没很好发挥,和黄巾军干了几架后,多是自己被挨得屁滚尿流的。最后,还是求助兵弱将寡的刘备,刘皇叔带了几千人马,才解了北海的黄巾之围。

尽管如此,孔融仍不忘装二。当更强大的敌人——袁绍的大公子袁谭携大兵压境,“流矢雨集,戈矛内接”之时,孔老师仍气定神闲地看书、喝酒,与部下谈笑自如,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那会,他真把自己当周瑜了,盼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过,孔老师并不是周都督,以孝为主题的作文800字高中,灰飞烟灭者不袁公子,而恰是孔融自己。眼看城破在即,他竟置老婆孩子于不顾,就漫卷诗书胆欲裂、策马扬鞭自个儿逃了。结果,他的老婆孩子被俘,后来让老袁的人给砍了。

后来的后来,孔融投奔到他曾经不耻为伍的曹操帐下。三国时代的猛人很多,蜀汉的刘关张与诸葛亮、东吴的孙权与周瑜、还有兵败身死的董桌、袁绍与吕布,等等,哪一位都不是平凡庸碌之辈。而曹操与孔融,一个是内心强大、占据道德舆论制高点的铁齿钢牙,一个是据有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枭雄,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这绝对是两个猛人的相遇。俗话说,两猛相遇,必有一殇。

相较二人实力,也许大家会认为手无缚鸡之力的孔老师的实力要稍弱些,其实不然,孔老师也是位放下笔、拿起刀照样能的主儿。孔融任北海相时,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祭自己的父亲,脸色却不悲凄,孔融认为那人是假哭,就拔刀将那个人杀了。同样是在他任北海相时,曾经派三个督邮下乡去催租税,因为天下大乱,百姓流亡,租税收不齐,孔融一怒之下,竟然在一天之内将三个督邮都处以极刑。

孝优秀作文1 何为“孝”?“孝”字的组成为上“老”下“子”,意味要尊重长辈。“孝”也是一种善,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想做一个德行良好的人,那么首先要尊重长辈,而“孝”也是从中国古老的礼仪流传至今的,是一种悠久的文化。

孔老师自恃为名门之后(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且少时成名,所以,在曹操面前一再装酷犯二。曹操呢,因为需要孔融这样的人来装点门面,所以开始的时候,对孔老师的犯二是一忍再忍。

孔老师觉得这样和曹操玩才是人生最大乐趣,但是,他又觉得一个人和老曹玩还不过瘾,就向曹操极力推荐另一个更会装酷卖怪的雷人祢衡。祢衡是孔融的忘年交,为了把小朋友弄到身边,孔老师就天天给老曹吹耳边风,把个祢衡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曹操还真给孔老师面子,决定见一见这个传说中的祢老师。祢老师比孔老师更不靠谱,一见面就来了出“击鼓骂曹”的闹剧。这个桥段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再多说了。结果是,祢衡老师把自己的脑袋玩没了。

祢衡的死并没有让孔融产生任何危机感,相反,当曹操要杀杨彪时,孔融却威胁老曹说,你如果杀杨彪,我这个官就不当了,曹操只好作罢。曹操的妥协,给了孔融老师一个错误判断——曹操这丫是怕我的,所以,此后的孔老师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只要老曹想干点么事,孔老师总会有一堆反对的理由:曹操征讨乌桓,孔融就不适时机地区嘲讽他欺负弱小,宛如土匪。孔老师是个好酒爱客之人,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可是,曹操称酗酒误事,要颁布禁酒令,孔老师坚决反对。他说,美色更误事,那就该禁止人类的情爱与婚嫁吗?

凡此种种,让老曹的忍耐达到了“无极限”,孔融之死,是早晚的事。

可是,作为一代名士的孔融,曹操要想杀他,也得找个让所有人都无可反驳的理由。你别说,这理由还真让曹操给找到了,那是一个能置人于死地一千次也没人敢为他翻案的理由——不孝!4岁能让梨的少年道德模范,竟然因不孝被杀,这对孔融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这该不是曹操强加给孔老师的“莫须有”吧?其实不然。

像孔融这样高调的话唠与喷子,要想找点把柄简直易如反掌。他曾经鼓励人们在饥荒时,如果自己的老爸不可爱,又只剩一个面包的情况下,不妨把这个面包送给素不相识的路人甲,让老爸饿死算逑。他还说过,父亲对子女有什么恩惠可言?他的本意只不过是发泄情欲罢了。母亲对于子女来说也谈不上多伟大,好比一个盛放东西的瓦罐,子女生下来就如同东西从瓦罐里倒出来,难道还要给瓦罐写感谢信,侍奉瓦罐终老?

这些话,在现在看来都够出位,更别说以孝治天下的三国,这简直是孔老师非常体贴地为曹操准备了一把诛杀自己的快刀。于是,善解人意的曹操就做了个顺水人情,为孔融这个推崇忠孝的孔子的后人制定了个不忠不孝的罪名,理直气壮地杀了他。

如果不是因为“不孝”,曹操要杀孔融还真找不到比这更致命的刀子。

理性地看来,孔融也许死得有点冤,是曹操的欲加之罪,但是,他的后半后也确实没干什么正经事,除了国骂就是国骂,这样的人,现在也是大有人在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天天胡骂一气,于人于己于事于理,都是不落好的。

二、孝道的力量感天动地

汉字有很强的表意功能,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孝”字,它是上下结构,上面为“老”字头,下面为“子”字,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

为了弘扬孝道,古人在宣传推广上也是做足了文章,与孝道有关的著作即有《孝经》和《二十四孝》。《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其实是有形的。如“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叫“孝感动天”,说的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三皇五帝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他们的人生也极富人情味。就说舜吧,他的童年很凄惨,生母死后,他的父亲又给他娶了个后妈,父亲是个不辨是非的主儿,常听信后妻的谗言,对舜非打即骂。等到继母又给他生了个弟弟后,舜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他的异母弟弟长大后,也骄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继母与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得以免祸(这可能就是最早的降落伞);让舜掘井时,却从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脱(这也算是最早的地道战了)。

舜十几岁时就被赶出了家门,他独自一人来到历山耕种,他到了哪里,都善待他人,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的孝义之举感动了上天,舜耕于历山时,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虽然屡遭陷害,事后舜也毫不记恨,仍一如既往地善待父母兄弟。

帝尧听说了舜的孝行后,就禅位于他。舜继位后,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从此,一家人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到一起。

由此,我想起来了全国首届道德模范、河南周口市西华县的洪战辉。洪战辉的童年也是不幸的。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孝与善作文结尾,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关于孝的优秀作文800字。从高中到大学,孝道作文开头和结尾摘抄,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

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2006年,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这就是孝的力量。

三、行孝也有层次感

“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从“孝”字的基本含义来看,就是侍奉和赡养父母。如果展开来说,孝道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在此进行个大概归纳:

●孝与养。“善事父母”是孝的最基本内涵,前述之不孝中有一条就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能给父母最基本的温饱,在任何时代都是为人不耻,且要受到法纪惩处的。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孝养父母多数人都做得不错。但是,不养之事仍有发生,所以,国家才会以法的形式将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规定下来。

●孝与敬。《诗经·齐风·南山》:“艺蔴如之何,衡从(纵)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告诉父母。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孝敬不仅仅指的娶妻,对于父母,要建立重大事项汇报制度,不论你要做出何种决定,都得要征求与尊重父母的意见。

●孝与顺。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而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

《弟子规》开篇就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个常用词就叫“孝顺”,孝与顺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孝与顺是两回事。对于明白事理,心态正常的老人,不仅要孝要顺,还要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1954年,一位离婚已32年、客居香港的54岁妇人写信给儿子:“母拟出嫁,儿意云何?”儿子的回信飞快来到,读来令人动容(只是这样半文不白的回信,又要考验我的舌头,怎么读都拗口,我还是先读完,然后再自己给自己翻译吧)。儿子的回信是这样的:“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这位妇人就是名满天下的诗人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回信的则是他们的儿子徐积锴。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张幼仪和徐志摩有过七年的婚姻,后来为了林徽因,徐志摩于1922年3月强行与张离婚。张幼仪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她1928年曾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还是一位教导有方的好母亲,张幼仪一生不曾对被徐志摩遗弃的命运口出怨言。七十多岁时还令儿子在美国图书馆一篇篇复印能够查找到的徐志摩旧作,委托身在台湾的梁实秋编出了《徐志摩全集》。就如当年,她为再婚后的徐志摩做衣裳。

深受三从四德影响,就连洒脱于张幼仪般的女了,遇上再婚这样的大事,也不忘征询儿子的意见,作为子女,徐积锴给予母亲的是理解、鼓励与祝福。这就是“顺”。

但对于那些不明事理,心态不正常的老人,孝是必然,顺则要把握原则。古人所谓的“三不孝”中已有说明,千万不能做“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的蠢事。目前有些贪官,多是父子母女齐上阵,要是有个真孝顺的儿女,也不至于让父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父母晚节不保,毁了一世英名。

●孝与行。《孝经》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而述,孔子的学生中也有多为孝道的践行者,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就是闵损。闵Mǐn损也是个苦孩子,他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34;。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就是著名的《鞭打芦花》。

付诸行动的孝,才是真正的孝。“二十四孝”的黄庭坚,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官居四品的黄庭坚仍坚持“涤亲溺器”, 陈毅之位更高还为母亲洗尿裤。黄母身边自然不乏佣人侍女,陈母床前当然也是守护有人,像洗涤便器、尿裤这类又脏又累的活儿,他们为何还要事必躬亲呢?因为在他们看来,“孝行”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没有身体力“行”的孝只是张华而不实的“空头支票”。

●孝与守。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给出的答案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用农村的话说,就是生养死葬,这些都是孝的基本内容。

春节回老家时,如果看到有人门前贴上这样一幅对联:

守孝三年容易满。

思亲千载最难忘。

说明这家三年前是有老人去世,后辈子孙守孝已满三年,可以步入正常生活了,但是,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的。

守孝期为什么是三年?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表明,守孝三年的概念在孔子那个时代就有了。子曾曰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小孩子出生三年父母才让你放心地离开他们的怀抱。父母不辞辛苦地照顾了你三年,后来他们死了,这三年的感情,你怎么去还?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如果连这三年的怀念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孝字呢?

1.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有金钱才能做到,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杯热茶,父母就心满意足了。现在,趁着父母都健康时,赶紧孝敬我们的父母吧!2.如果孝敬变为传统,世界将更美好。你会发现,自己很美,老人很美。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们,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守孝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辞定回家,为父母守过三年孝期,称为“丁忧”。 因服丧期间,不给俸(不发工资),所以有官员百般恋职,父母去世后不报告、不辞官,如果被人检举,是要受到惩处的,孝亲的作文结尾。例如,清代对此就有法律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你不是恋官不去吗?直接双开。

但也会有例外,比如确因工作需要而不能离职服丧而带孝坚持岗位的,则称为“夺情”。历史上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握权力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但是明代的舆论力量非常强大,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结果小皇帝生气了,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残疾。

这件事的结果是复杂的。对于张居正,夺情一事让他愈发自我膨胀,开始了从贤相到权臣的转变;对于万历,长大以后觉得自己被张老师骗了,拿夺情做文章,将死去的张居正抄家夺爵、子孙流放;而对于大明朝来说,由于万历记恨张居正,导致初见成效的张氏改革人亡政息。

1.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有金钱才能做到,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杯热茶,父母就心满意足了。现在,趁着父母都健康时,赶紧孝敬我们的父母吧!2.如果孝敬变为传统,世界将更美好。你会发现,自己很美,老人很美。

史家尝言,“明实亡于万历”,追根溯源,张居正在权力与孝道之间的迷惘,竟成了引发明末大风暴的那对蝴蝶翅膀。

四、孝的关键在于行

怎样的孝“行”才是真行呢?这里再谈三点个人体会吧,没有章法,也可能有些跑题,就当是瞎说吧!

开头:1.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2.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

●“色难”与“容易”。先讲个小故事,说的是乾隆与纪晓岚的。话说乾隆也是个好学青年,常常会和纪大学士探讨诗歌与人生,有一天,正在埋头苦读的乾隆突然抬头对纪晓岚说:“有一联‘色难’着实难对。”纪老师随口而答:“容易。”过了很久,乾隆还不见纪老师对上,接着又问:“纪爱卿不是说容易吗?怎么现在还没对上?”纪老师说:“臣方才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原来那“容易”就是下联。

有人说,这个故事的版权应该归明成祖朱棣和大学士解缙。但不管版权归谁,这个所谓的绝对,只是字面上的对仗工整,内容上却毫无关联,只是一副“无情对”而已。

“色难”说的其实是孝,典出《论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成现代语的意思就是: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的解答是,孝顺父母最难的事是在子女的容色上。有活抢着干,有了美味先让父母吃,这样的孝是远远不够的。

色难的意思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色难”的“色”,既可指儿女们的“脸色”,也可指父母的“脸色”;既是说儿女们要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也是说要让父母的脸色能愉悦。

此前,说到有些单位,常会用到“门难进,脸难看”,子女对父母,也同样得时时保持好脸色。言为心声,容为情色。好脸色来自哪里?当然是源于内心深处孝道。

●爱惜自身是孝。《孝经》不是说了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是在自毁身体,比如,抽烟、喝酒、熬夜。我这人就有点酒依赖,年轻时一上酒桌常常醉多醒少,每次和父母通话,他们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最近没喝醉了吧?酒多伤身啊!

如果,真把自己喝坏了,不能陪父母终老,即为大不孝。所以啊,中年以后,一直在克制自己的随心所欲。

为了今天的演讲,我特意穿了长裤。别笑,不穿裤子并不就是光着啊。因为,一到夏天,我这人不耐热,怕把自己身体热坏了,对不起父母,一般都穿的大裤头。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说说古人的穿衣吧。

有个成语叫“纨绔子弟”,引申意思我们大家都懂,它的本义却是与裤子有关却不一定每个人都了解。古时候,衣与裳是两回事,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说文》中讲:“常,下帬(裙)也。”裳就是裙子。在古代,男女服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别,男人也都穿裙子的。如《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齐风》里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里的裳指的就是下衣。说的也就是今天的裤子,但它并不现代意义上的裤子,而是大裙子,走起来两腿呼呼进风。有钱人为保暖,就在两条小腿上各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子叫“绔kù”。现代语裤子的裤,就是“纨绔”的绔演化而来的,关于孝顺的开头结尾优美段落。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关爱老人、孝敬老人,共同谱写敬老爱老的美德华章。5.我要写一篇关于尊老敬老的作文请问咋写开头和结尾,记 关爱,是什么呢?是关心,是电脑上的一杯咖啡;是体贴,是病人床边的一束百合;是安慰。

1.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有金钱才能做到,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杯热茶,父母就心满意足了。现在,趁着父母都健康时,赶紧孝敬我们的父母吧!2.如果孝敬变为传统,世界将更美好。你会发现,自己很美,老人很美。

绔,《释名》的解释是:“两股各跨别也。”这说明古代的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当时的裤子,只是初具现代裤的雏形而已(例如,我们在看历史故事时,有人常说西汉的皇帝最荒淫,让宫女都穿“开裆裤”,其实是种历史误会,因为那时所有人穿的都是这种不兜底的说的“开裆裤”)。而更有钱人则改用细滑的丝织品做裤筒,这种级别的“裤子”就叫“纨wán”。看看,所谓的“纨绔子弟”本是指穿得起名牌裤子的富家子。

夫妻和睦也是孝。除了酒,和父母通话时还会牵涉到另一个话题,那就是父母隔些时间就会打探一下和老婆的关系处得怎么样,都老大不小的了,不要有事没事就干仗。说起与老婆的关系,还真是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不开心的时候,或是酒迷三道的时候,还真吵过。让父母为此操心,也是不孝。为了父母的身心健康,我现在对老婆是能不惹就不惹,即使偶尔没憋住又偷偷干仗了,对父母也是报喜不报忧,因为,做子女的,应该给父母一个好心情才是正理。

“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个名叫老莱子的,70多岁了尚不敢言老,因为他的父母健在,为了逗父母开心,他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这才逗得二老开怀大笑(戏彩娱亲)。

康熙在《圣谕十六条》中也说:“孝道不在衣食之奉养,在得父母之欢心方为真孝。”

●“孝”子与孝“子”。记得高英培有段相声叫《孝子》,说的不是孝敬父母,而是孝顺儿子。认真地想来,“敬老不足,爱子有余”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不光现代,这种现象古时亦然。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天下的郑板桥也是个大孝子,他曾在山东潍县任知县,任职期满时,当地百姓纷纷走上街头为他送行。当郑板桥行至城门时,一群青年后生跪倒在地,拦住他讨教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郑板桥把他们扶起后,只说了一句“你们回去后把自己的父母当儿女待吧!”

那帮年轻人初听郑县长的话还真有点刺耳,后来才恍然大悟起来,原来这是郑县长在谆谆教导他们,要像对待儿女一样去奉养父母,叫他们当好孝子!

孝敬父母使其老有所养,是儿女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世人不解孝双亲,养儿方知父母心;若待养儿始知报,父母岂有百年身?”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珍惜当下,特别是日渐老去的父母,行孝需尽早,莫留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是无法挽回的。

结束语

中国梦靠谁来实现?靠人。“人”,以孝为主题的议论文800字,一撇代表人体,一捺代表人的精神和道德,活得像个人,要有强大的精神道德做支撑,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每个人都把孝做好,这个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愿中国梦,因孝心而美丽,因孝心而梦圆!

耽误大家时间了,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